2015年申論熱點舌尖之上食安之策
來源:易賢網 閱讀:345 次 日期:2016-02-19 16:54:22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5年申論熱點舌尖之上食安之策”,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背景鏈接

當前,“舌尖上的安全”已從民生話題,升級至舉國關注的社會經濟問題。一方面是食品科技進步,推動工業(yè)化生產的食品安全狀況總體向好,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監(jiān)管局面日益復雜——基層食品制售小、散、亂的現狀,導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斷零散暴發(fā),但帶來的負面效應,已彌散至全國,國民對食品安全狀況的不信任,又引發(fā)瘋狂的網絡謠言和不理性的“自衛(wèi)”行動。

2015年4月,《食品安全法》歷時兩年大修,增加50新條款。新法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對違法者,它設立了“安全紅線”;對執(zhí)法者,它嚴格了執(zhí)法程序;對食品安全新常態(tài),它增添了網購、嬰幼兒食品、保健品、轉基因食品、添加劑等領域的新規(guī)定,影響到每個人的現實生活。從田間到餐桌,從企業(yè)到行業(yè)協(xié)會,從媒體監(jiān)督到消費者舉報,每個人其實都是食品安全的“責任人”。

2015年6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以貫徹落實新食品安全法為契機,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和機制,加快建立健全最嚴格的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各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制度,完善監(jiān)管體系,全面落實企業(yè)、政府和社會各方責任。以基層為主戰(zhàn)場加強監(jiān)管執(zhí)法力量和能力建設,以“零容忍”的舉措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以持續(xù)的努力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食品安全關系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廣大群眾的心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

——李克強

[原因分析]

一,監(jiān)管體制缺陷。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實行的是分段監(jiān)管為主、品種監(jiān)管為輔。對食品進行監(jiān)管的部門多,難免出現職責不清、責任不明、多頭管理的問題,往往有利的時候爭著管,沒利的時候往后閃,出現問題時互相推諉,“政出多門”卻“問責無門”,容易產生“人人都管事、事事無人管”的監(jiān)管盲區(qū)。

二,執(zhí)法問責不嚴。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唯利是圖、知法犯法。如對不法企業(yè)的經濟處罰,2011年以前上限為“貨值金額十倍以下”或“十萬元以下”罰款。在實際執(zhí)法中,以罰代刑時有發(fā)生,有的該重罰的卻“蜻蜓點水”,有的該承擔刑事責任的卻“一罰了之”,甚至有的執(zhí)法人員置法律權威于不顧,“睜只眼、閉只眼”,有法不依、違法不究。

三,監(jiān)管能力不足。與食品安全嚴峻形勢相比,監(jiān)管能力還存在不少“短板”。如監(jiān)管人手不夠,執(zhí)法裝備匱乏,僅“眼觀目測”難以發(fā)現安全隱患;安全標準、檢驗檢測、風險監(jiān)測等技術體系還不完善,很難做到事前防范、科學管理,時常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

[困境]

一是食品安全風險復雜、高發(fā)。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更加廣泛、復雜、疊加、高發(fā),食品安全風險的防控難度更大。

二是食品安全工作基礎薄弱。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產業(yè)發(fā)展水平問題,也有社會誠信發(fā)育程度問題;既有監(jiān)管體制機制方面,也有科技發(fā)展水平問題。

三是基層監(jiān)管能力明顯不足。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礎在基層,而基層普遍存在監(jiān)管資源、監(jiān)管手段和監(jiān)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

一,要加強食品生產經營全程監(jiān)管,強化源頭治理,堵塞漏洞盲區(qū),消除風險隱患。加快制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健全食品安全責任制,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監(jiān)管能力和隊伍建設。

二,保障食品安全,法治是根本。要抓好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學習、宣傳和培訓工作,加快完善配套法規(guī)制度。各方面都要尊法用法守法,企業(yè)要依法進行生產經營,監(jiān)管部門要依法履行監(jiān)管責任,消費者要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切實加強社會共治,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三,要社會共治,全民參與。一是強化社會共治理念。食品安全涉及的利益、食品安全風險的生成、食品安全難題的破解等,都具有社會性。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共同參與。二是健全社會共治法制。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既是各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的權利,也是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的義務。三是完善社會共治機制。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建立的食品安全貢獻褒獎機制、有獎舉報機制、信用獎懲機制,都有利于保障社會各方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對違法犯罪“零容忍” 食品安全才有保障

2.德法共治 捍衛(wèi)“舌尖上的安全”

3.以零容忍懲治 換百分百食品安全

4.用“互聯網+”提升舌尖上的安全

[開頭示例]

1.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食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到人們的生存和身體健康,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建設和諧社會的大事,甚至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

2.“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與社會文明相輔相成,乃至關系到國家的穩(wěn)定與民族的昌盛。食品安全乃不是小事,一旦事故發(fā)生,后果不堪設想。小到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中毒,大到食品制作中的弄虛作假,如同觸目驚心的“黃線”,如同震驚于心的“地雷”,食品安全的事故接連發(fā)生,生命安全的警鐘不時鳴響

[過渡示例]

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食品安全關系中華民族未來,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zhí)政能力的考驗,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jiān)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2.食品安全關系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關乎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是群眾普遍關注的重大民生和社會問題。通過不斷加大治理和整頓力度,當前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wěn)定向好。然而,制約食品安全的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保衛(wèi)食品安全的任務依然艱巨。由于近年來“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粉”“毒豆芽”等事件接連發(fā)生,老百姓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心中尚存疑慮、還有擔憂。只有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jiān)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才能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對策示例]

1.保障食品安全,法治是根本。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以貫徹落實新食品安全法為契機,加快完善配套法規(guī)制度,加快制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食品質量追溯體系,以法律為利器,斬斷伸向食品領域的貪婪黑手。

2.“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食品生產企業(yè)要依法進行生產經營,牢守安全紅線,著眼企業(yè)長遠發(fā)展,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贏市場,真正打造百年老店和消費者信得過品牌。

3.加強政府監(jiān)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對企業(yè)難以抑制的暴利沖動,面對食品生產分散集中化程度低的現狀,食品質量的根本好轉,還有賴于政府部門的有效監(jiān)管。健全食品安全責任制,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監(jiān)管能力和隊伍建設,都是食品安全的應有之義。

4.加大懲罰力度,嚴格執(zhí)行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零容忍方針,加大媒體信息披露力度,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只有使不法者對懲罰的預期機會成本加上其他成本超過了其預期收益,才能有效地遏制不法者的惡劣行為。惟其如此,才能讓問題食品不敢冒頭,讓“餐桌污染”無處藏身,讓廣大民眾吃得安心,讓食品安全成為和諧社會堅實的基石!

[結尾示例]

1.德法共治,捍衛(wèi)“舌尖上的安全”,這是百姓的期盼,這是人文的尊重,更是國民的需要。如今,我們站在了食品安全改革創(chuàng)新的新起點上,勢必加快法治建設的步伐,同時恪守道德的自覺自律,加強創(chuàng)新的步伐,堅持道德的力量,確保食品安全全面踏上崇德尚法的“高速軌道”。

2.“互聯網+”的風口給食品安全插上了技術的翅膀。你我一起努力,建立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

3.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要“產”“管”并舉,既抓突出問題,也建長效機制。只要各地各部門、各行業(yè)全社會攜起手來,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就一定能筑牢維護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交出群眾滿意的舌尖上的安全答卷。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2015年申論熱點舌尖之上食安之策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