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重點課文)
作家作品
陸游南宋詩人,號放翁;其詩表現(xiàn)抗金復國而壯志難酬的內容。
《渭南文集》《劍南詩稿》。
《關山月》為樂府舊題。
課文講解
一、本文主旨
本詩通過揭露南宋統(tǒng)治者奉行的對金投降路線所造成的惡果,表達了戰(zhàn)士的失望和遺民的深痛,抒發(fā)了對祖國統(tǒng)一的信念不得實現(xiàn)的強烈悲憤。
二、課文串講
全詩分為三層。
第一層(1——4句):描寫議和后的局面。一個“空”字表達了無限的感慨;當官的沒有一點憂患意識,醉生夢死。
第二層(5——8句):描寫戍邊將士報國無路,老死邊疆的悲憤感慨。
第三層(9——12句):描寫中原百姓盼望恢復,卻連年失望的痛苦。
三、詞語解釋
1、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沉沉:深遠之狀;按歌舞:按節(jié)拍表演歌舞。
2、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遺民:遭受金政權統(tǒng)治下的中原人民;忍死:極度痛苦而不想活;今宵:今夜。
學習要點
分析層次結構。
全詩寫了三種不同的人物:歌舞度日,不修戰(zhàn)備的將軍;老死沙場,空懷壯志的士兵;忍死期盼,私垂淚痕的遺民。這三種人物又處在三種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歌舞升平的沉沉朱門;刁斗催落月的戍樓;逆胡傳子孫的中原地區(qū)。這三種不同的人物與不同的環(huán)境用“月”貫穿起來。“今宵”把三處不同的“月”匯聚到同一個夜晚的明月之下。
掌握選取典型事物構成生活場景的特色。
三組典型事物。朱門,歌舞,廄馬,弓;戍樓,刁斗,笛,沙頭,征人骨;幾處,淚痕。
選取典型事物,放在同一夜月之下,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重點掌握對比與類比的手法。
壯士,遺民作為一方,與將軍在境況,內心活動上構成對比,反映了社會尖銳的對立矛盾,而壯士與遺民之間又構成類比,是一種并列關系。對比與類比的運用,強烈地表達了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