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學習動機的構成因素及作用,強化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自我實現(xiàn)理論、自我效能理論關于學習動機的主要觀點。
2.理解動機、學習動機、學習需要、學習驅力、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誘因、學習期待、自我效能感、結果
期待、效能期待、問題情境、耶克斯一多德森法則等術語。
3.用實例說明,如何運用學習需要形成的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需要。
4.結合具體事例,設計一個指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正確歸因的方案。
5.運用學習動機的有關理論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描述性評價。
第一節(jié) 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其作用
一、學習動機的涵義
動機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具有三種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動機會促使人產生某種活動;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動機的作用下,人的行為將指向某一目標;三是強化功能,即當活動產生以后,動機可以維持和調整活動。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tài)。它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發(fā)、相互加強。
這三個組成部分在動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變,通常是隨著年齡、性別、個性特征、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他們努力學習獲得學業(yè)成就,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家長的期待,并得到家長的贊許。到了兒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的強度有所減弱,而且來自同伴、集體的贊許和認可逐漸替代了對長者的依附。在這期間,贏得同伴的贊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從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
(二)學習期待與誘因
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它是構成學習動機結構的另一個基本要素。學習目標是個體通過學習活動想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在個體完成學習活動之前,這個預想結果是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頭腦之中的。學習期待是學習目標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
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凡是使個體產生積極的行為,即趨向或接近某一目標的刺激物稱為積極誘因。學習期待是靜態(tài)的,誘因是動態(tài)的,它將靜態(tài)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學習期待就其作用來說就是學習的誘因。
(三)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的關系
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是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兩者密切相關。學習需要是個體從事學習活動的最根本動力,沒有這種自身產生的動力,個體的學習活動就不可能發(fā)生。學習需要在學習動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學習需要是產生學習期待的前提之一,正是那些能夠滿足個體的學習需要與那些使個體感到可以達到的目標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學習期待。學習期待指向學習需要的滿足,促使主體去達到學習目標。學習期待也是學習動機結構的必不可少的成分。